当前位置:首页 > 弟子规全文 > 正文内容

慎于始不是要求别人 是要求自己

刚刚跟大家提到慎于始,其实带头作用是慎于始,每一个缘分也要慎于始。假如我们当下就开始以这样的心境来学习,那这一个月的状态,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。

刚刚宋老师,她听了《朱子读书法》以后,马上就拿来观照自己,这是我们的学处,马上说要“切己体察”,要“着紧用力”。这个“切己”就是把经典拿来不是要求别人,是要求自己,这个态度非常关键。因为我们在跟很多朋友们交流的过程当中,常常他们听完课,然后下课时间会跑向前来跟老师们讲到,说“啊,这一堂课太可惜了,没有把我儿子拉来,没有把我的先生拉来,没有把我的婆婆带来”。所以他们都很遗憾,“哎呀,这个课应该谁最需要听,谁最需要听”。所以他身边的人都需要听,就一个人不需要听。     我上次遇到一个长辈很有意思,他那个四十集的讲稿不知道翻了多少遍了,一看就是已经有破损的地方了,很用功。他说,我不知道读了几十遍了,我还做了眉批。我们很佩服,过去了解了一下,结果他的眉批怎么下的呢?每一段道理后面就说,媳妇要看,儿子要看,弟弟要看。这个眉批里没有一条,我要看。所以当我们很冷静来看,当我们在学经教的时候,都是先想到别人错,别人要先做,那我们要看自己的问题容不容易?就不容易了。 

“工于论人者”,很会评论别人,很会看别人的问题的人,“察己必疏”,观察自己的缺点都没精力了,全在量别人,哪还有精力量自己?那这个继续发展下去就很危险了,因为我们察觉自己不够,所以我们做到的也不足。结果我们又拿着经典标准去要求别人,对他能不能服气?能不能接受?对啊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换做一个人来批评我们,他自己都做不到了,还要求我们,我们的内心也很难接受。很可能我们马上回回去一句话,你五十步还笑我百步。

所以我们在推广的过程当中为什么会有不顺利,为什么跟人会有一些不愉快?有一定的比例因素是在先要求别人,没有要求自己。所以夫子在《中庸》里面告诉我们,“正己而不求于人,则无怨”。其实古圣先贤都告诉我们怎么处世待人一团和气,人家对我们没有怨言,这个知所先后,正己自然化人。这个顺序不能颠倒,不然起了反作用,到时候反作用,我们又不知道问题在哪,还很懊恼,说:啊,现在的人都没有善根,都不接受这些好的东西。当我们有这个念头的时候,其实又跟经典不相应了。     所以这个“切己体察”,体察我们的思想跟真理、跟圣贤教诲相不相应?一不相应了,很多烦恼、很多错误的思维就会接二连三就出来,挡都挡不住。所以这个体察、这个观照就显得重要。只要跟经典不相应了,就伤人和,越做就觉得越没劲,越做就觉得别人越不认同,别人越不认同,自己越难受,这个时候应该想到孔夫子说的,“人不知而不愠”。
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弟子规全文及解释发布,不得转载。

本文链接:http://dzgqw.cn/dizigui/11544.html

发表评论

访客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