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
> 第13页
老师面对成绩不好的孩子要引导
当然己有能勿自私,除了要求孩子做,更重要的我们老师先带头。假如我们面对一些成绩比较不好的孩子,他们又肯学,我们先来教他,很自然的学生们看到这个行为他们也会凑过来,就会带动好的学生去教导成绩比较跟不上的学生。己有能勿自私。今天你考的是最后一名...
主事者要有正确的认知
我们看每一个成功的个案,都是他的主事者有正确的认知。没有正确的认知,反而事情会做得很乱,瞎忙一场都有可能。松花江中学为什么成功?有吕杰校长,他是掌舵的。海南省监狱系统为什么成功?张发厅长掌舵。他们的脑子都非常的冷静,做事非常的有...
《弟子规》讲学文一定还要再加上力行
每一句教诲要落实在生活、工作、处事、待人、接物。每一句教诲都从这里去思惟,我们就知道,都要在这些方方面面去行、去落实。《弟子规》也提醒我们解行相应的重要,“不力行,但学文,长浮华,成何人?”解行必须要并进,它不并进,人的心态还是会出现问题。...
《弟子规》贵在力行
《弟子规》每一句是人和,只要有了人和,不管我们的孩子在哪个领域,都会有成就。而每一句《弟子规》的经教都包含着身教,我们先做;都包含着言教,遇到一些机会点,我们懂得引导孩子;都包含着境教,整个环境的教育,就是每一句经文都变成你家庭的氛围,都变...
最大的福田是孝亲尊师
一个人不尽责任,就要负因果。“养不教,父之过;教不严,师之惰”。哪有说我都没有做恶事,所以我没有什么恶报。不尽本分就是做错事情了,就要负责任。以前古人都很明白,你推荐的这个人对国家有害,事情东窗事发了,我是推荐人,我要引咎辞职,我对不起国家...
“耻”是听到自己的过失心生惭愧
“夫耻,德之基也。”成就德行重要的基石,没有这个基础就成就不了德行。“《说文》:耻,辱也”,不能成就德行,觉得是耻辱;不能完美人格,觉得是耻辱。“从心,耳声”,耻是人心理的作用,是人性德里本有的。耳朵听到自己的过失,不好意思;或者听人家赞叹...
珍惜老师的教诲不敢忘怀
【曾子曰。吾闻夫子之三言。未之能行也。】 我曾经听夫子谈到三句很宝贵的教诲,而我自己还没有能做到。“未之能行”,这有两种情况,一种是曾子谦虚,一种是曾子念念不忘要赶紧把它落实。我们很熟悉《论语》当中...
诲人不倦
给人表演,要“诲人不倦”。给人表演了,人家信任我们,信任我们,我们得帮助他、得开导他、得护念他。可是开导不是讲一次就听了,讲一次就听了,可能是颜回转世了。其实我们很冷静看看,我们自己很可能小时候的坏习惯现在都还没改,不知道父母多少人都给我们...
德行才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成败关键所
德行才是孩子一生,最重要的成败关键所在,只看眼前的分数急功近利。问题什么时候出来?不用等以后,现在就出来,所以人无远虑真的必有近忧。因为看不到远,就只看近,就短视近利,都只看眼前,考虑就很不周到了。而且考虑眼前都是以什么为出发点?利欲为出发...
鞠躬礼可以调伏傲慢之心
在《弟子规》上有这样一句话,叫“揖深圆,拜恭敬”,可能这几天学习的朋友都感受到,这些辅导老师这种发自内心的,礼拜、恭敬和鞠躬。我刚开始在学习《弟子规》看到这句话,就觉得这都是古人的礼节,我们都生活在现代社会,为什么还要拘泥於古人的礼节?当时...
方读此,勿慕彼
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一门,掌握纲领,深入,诸位同修,如何深入?怎么样才能深入?关键在解行相应,解帮助行,行又解得更深,这样解行相应才能不断加深我们对于经典的领悟。所以一开头就讲到,“力行”加“学文”就是解行相应。所以在第一次讲《弟子规》和第...
学习要掌握纲领“教之道,贵以专”
在《礼记・学记》里面有讲到,“学者有四失”,一个学习的人很容易犯四个过失,“或失则多,或失则寡,或失则易,或失则止”。学习很可能一开始态度错了,学习效果就不好。有的一开始贪很多,多就怎么样?心就乱了、就杂了。很多人听完课非常激动...
父母配合、孩子读经成功
读经的孩子,经常缺席、读诵进度慢、行为没改善、问题来自家长没有和老师配合。这种现象落在孩子身上,也影响了全班,甚至造成了读经班的失败。 老师们,请你一定要实行: 第一:开课之前,先...
《弟子规》“衣贵洁,不贵华”勤俭是美德
“衣贵洁,不贵华,上循分,下称家”。我们很多同年龄的这一些朋友,工作也算稳定,一个月领个三万多块钱,很有财务规划能力,前十天就赶快去买她要的那一件衣服,刷,名牌的,一刷下去,一个月的薪水一半都走了,后面十五天省吃俭用,也相当有能力,买很多泡...
分数不会影响往后的人生,但心态会影响一辈子
我们刚刚提到老师、父母在教导孩子的过程,能不能感受到他们心性的状态?刚刚提到一个老师他要发考卷,其实当考卷要发下去的时候,所有的孩子能用健康的心态去接受分数的话,对他们往后在工作职场上都会得到很大的利益。大家看一个发考卷的情境,假如没有建立...
《弟子规》通篇就让我们学会一个“敬”字
“行笃敬”,行笃敬这个“笃”就是实实在在的,行为要实实在在的恭敬,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要一切恭敬。所以我们的《礼记》开篇就说“曲礼曰:毋不敬”,一切恭敬,包括了敬人、敬事和敬物。所以我们《弟子规》,其实整个通篇就让我们学会一个“敬”字。...
对老师有真正的恭敬心,这是学习圣贤之道
对老师有真正的恭敬心,这是学习圣贤之道。或者今天科学里面讲物理学跟心理学。心理学要清净心、要真诚心、要恭敬心,才有悟处;物理学不必要,物理不是心理,不需要这些都能够发现的,只要你锲而不舍,你一直去追踪,会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。但是...
以宽洪心,治褊窄心
【以宽洪心。治褊窄心。】这个“褊窄”是心胸太小了,要不断扩宽心量。普天之下没有不能包容的人,没有不能接受的事,常常这样去期勉自己。你说“这个人实在是太过分”,怎么办?从因缘去看一件事情,就能生慈悲了。可恶之人,必有可怜之处。我们...
对言语要明辨
对言语要明辨,就是指不能听信谗言。有一句词写道:“堂堂六尺躯,莫听三寸舌。舌上有龙泉,杀人不见血。”就是指一个男子汉大丈夫,不要听三寸之舌来搬弄是非,假如听信谗言,可能五伦关系会被破坏。所以,要懂得明辨言语,知道讲话者的动机为何,如果是不好...
家庭教育能够有进展还是从家长开始
真正要让家庭教育能够有很好的进展,还是必须从家长开始提升,我们在前面的课程就有讲到“教儿教女先教己”,这个重要,因为上行下效。假如今天你的孩子在做《弟子规》,然后父母没学没做,比方说《弟子规》说,“置冠服,有定位,勿乱顿,致污秽”。结果爸爸...
《弟子规》“称尊长,勿呼名;对尊长,勿见能”是礼教
《礼记学记》教给我们,“教也者,长善而救其失”。教育我们的子女是长他的善心,这个原理、原则抓到,就不迷惑。请问孩子直接叫父母的名字,长了他的善吗?“称尊长,勿呼名;对尊长,勿见能”。我们看《弟子规》每一句都是礼教,都在启发孩子的恭敬心、善心...
读德育故事调自己的心态
我们看二十四孝,舜王,他后母、父亲对他不好,他是“负罪引慝”,觉得还是自己做得不好、不足,始终不见父母的过失。我们读到这里就可以感受到舜王那种至孝,至诚的心没有掺杂丝毫父母的不是处,所以他的性德会彰显出来。我们感受到了,那时时就以这样的心境...
学问要懂得通权达变
曾子有一次跟父亲到田里去帮忙,结果把瓜藤给弄断,那整个瓜就死了,没法长。父亲看了一下子情绪没控制住,拿著耕耘的工具就往他身上打,一不小心把他给打昏了。后来他苏醒过来,心里面还是想著父亲,因为他知道他昏过去了,父亲一定非常著急,所以他醒过来要...
扎孩子德行的根基最重要
现在这个时代有一句话等着我们,叫“努力有结果,不一定会有好结果”。现在很多话都会让我们觉得“这话很有道理”。还有一句话说“家家有本难念的经”,有没有?现在这一句话,我看每个家庭都已经感受到了。现在这个时代你纵使有再大的福报,你只要没有智慧,...
善于抓住机会教育:引导孩子学会感恩
有位妈妈带着她女儿,她的女儿差不多三、四岁左右。带到超级市场买东西,出来的时候,遇到了她母亲的一个朋友,这位阿姨就跟孩子说:小朋友,你怎么没去读书?这小女孩就问妈妈说:妈妈,为什么要读书?问她母亲。这个阿姨马上就接过去了:小朋友...
弟子规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
《弟子规》原名《训蒙文》,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夫子的著作,其内容从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礼记》等经典及传统家规、童蒙养正读本中摘录归纳,汇编而成,可以说全书并无新意,这也符合古人“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”的治学态度。涉及在家、出外、待人、接...
不强求别人能理解我们,做我们该做的事
我们刚刚提到的不可能都是尽如人意,所以我们也不强求别人能理解我们,我们就做我们该做的事,尽我们的道义,就对了。我们今天不是来求任何事情的,是来圆满自己的德行,来成就我们人生遇到的因缘。我们尽力去成就孩子,成就家庭。我们这一生“捧着一颗心来”...
《弟子规》中的“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、仁爱和平”十二德目
“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、仁爱和平”十二德目中的其他德行,也是从孝道延伸出来的。一个人在家庭当中形成的德行,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所在。我们看父子关系,以前在古代,皇帝叫“君父”,是把孝心自然的转变成忠心,“君子之事亲孝,故忠可移於君”。到学校去读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