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
> 第13页
方读此,勿慕彼
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一门,掌握纲领,深入,诸位同修,如何深入?怎么样才能深入?关键在解行相应,解帮助行,行又解得更深,这样解行相应才能不断加深我们对于经典的领悟。所以一开头就讲到,“力行”加“学文”就是解行相应。所以在第一次讲《弟子规》和第...
学习要掌握纲领“教之道,贵以专”
在《礼记・学记》里面有讲到,“学者有四失”,一个学习的人很容易犯四个过失,“或失则多,或失则寡,或失则易,或失则止”。学习很可能一开始态度错了,学习效果就不好。有的一开始贪很多,多就怎么样?心就乱了、就杂了。很多人听完课非常激动...
父母配合、孩子读经成功
读经的孩子,经常缺席、读诵进度慢、行为没改善、问题来自家长没有和老师配合。这种现象落在孩子身上,也影响了全班,甚至造成了读经班的失败。 老师们,请你一定要实行: 第一:开课之前,先...
《弟子规》“衣贵洁,不贵华”勤俭是美德
“衣贵洁,不贵华,上循分,下称家”。我们很多同年龄的这一些朋友,工作也算稳定,一个月领个三万多块钱,很有财务规划能力,前十天就赶快去买她要的那一件衣服,刷,名牌的,一刷下去,一个月的薪水一半都走了,后面十五天省吃俭用,也相当有能力,买很多泡...
分数不会影响往后的人生,但心态会影响一辈子
我们刚刚提到老师、父母在教导孩子的过程,能不能感受到他们心性的状态?刚刚提到一个老师他要发考卷,其实当考卷要发下去的时候,所有的孩子能用健康的心态去接受分数的话,对他们往后在工作职场上都会得到很大的利益。大家看一个发考卷的情境,假如没有建立...
《弟子规》通篇就让我们学会一个“敬”字
“行笃敬”,行笃敬这个“笃”就是实实在在的,行为要实实在在的恭敬,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要一切恭敬。所以我们的《礼记》开篇就说“曲礼曰:毋不敬”,一切恭敬,包括了敬人、敬事和敬物。所以我们《弟子规》,其实整个通篇就让我们学会一个“敬”字。...
对老师有真正的恭敬心,这是学习圣贤之道
对老师有真正的恭敬心,这是学习圣贤之道。或者今天科学里面讲物理学跟心理学。心理学要清净心、要真诚心、要恭敬心,才有悟处;物理学不必要,物理不是心理,不需要这些都能够发现的,只要你锲而不舍,你一直去追踪,会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。但是...
以宽洪心,治褊窄心
【以宽洪心。治褊窄心。】这个“褊窄”是心胸太小了,要不断扩宽心量。普天之下没有不能包容的人,没有不能接受的事,常常这样去期勉自己。你说“这个人实在是太过分”,怎么办?从因缘去看一件事情,就能生慈悲了。可恶之人,必有可怜之处。我们...
对言语要明辨
对言语要明辨,就是指不能听信谗言。有一句词写道:“堂堂六尺躯,莫听三寸舌。舌上有龙泉,杀人不见血。”就是指一个男子汉大丈夫,不要听三寸之舌来搬弄是非,假如听信谗言,可能五伦关系会被破坏。所以,要懂得明辨言语,知道讲话者的动机为何,如果是不好...
家庭教育能够有进展还是从家长开始
真正要让家庭教育能够有很好的进展,还是必须从家长开始提升,我们在前面的课程就有讲到“教儿教女先教己”,这个重要,因为上行下效。假如今天你的孩子在做《弟子规》,然后父母没学没做,比方说《弟子规》说,“置冠服,有定位,勿乱顿,致污秽”。结果爸爸...
《弟子规》“称尊长,勿呼名;对尊长,勿见能”是礼教
《礼记学记》教给我们,“教也者,长善而救其失”。教育我们的子女是长他的善心,这个原理、原则抓到,就不迷惑。请问孩子直接叫父母的名字,长了他的善吗?“称尊长,勿呼名;对尊长,勿见能”。我们看《弟子规》每一句都是礼教,都在启发孩子的恭敬心、善心...
读德育故事调自己的心态
我们看二十四孝,舜王,他后母、父亲对他不好,他是“负罪引慝”,觉得还是自己做得不好、不足,始终不见父母的过失。我们读到这里就可以感受到舜王那种至孝,至诚的心没有掺杂丝毫父母的不是处,所以他的性德会彰显出来。我们感受到了,那时时就以这样的心境...
学问要懂得通权达变
曾子有一次跟父亲到田里去帮忙,结果把瓜藤给弄断,那整个瓜就死了,没法长。父亲看了一下子情绪没控制住,拿著耕耘的工具就往他身上打,一不小心把他给打昏了。后来他苏醒过来,心里面还是想著父亲,因为他知道他昏过去了,父亲一定非常著急,所以他醒过来要...
扎孩子德行的根基最重要
现在这个时代有一句话等着我们,叫“努力有结果,不一定会有好结果”。现在很多话都会让我们觉得“这话很有道理”。还有一句话说“家家有本难念的经”,有没有?现在这一句话,我看每个家庭都已经感受到了。现在这个时代你纵使有再大的福报,你只要没有智慧,...
善于抓住机会教育:引导孩子学会感恩
有位妈妈带着她女儿,她的女儿差不多三、四岁左右。带到超级市场买东西,出来的时候,遇到了她母亲的一个朋友,这位阿姨就跟孩子说:小朋友,你怎么没去读书?这小女孩就问妈妈说:妈妈,为什么要读书?问她母亲。这个阿姨马上就接过去了:小朋友...
弟子规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
《弟子规》原名《训蒙文》,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夫子的著作,其内容从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礼记》等经典及传统家规、童蒙养正读本中摘录归纳,汇编而成,可以说全书并无新意,这也符合古人“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”的治学态度。涉及在家、出外、待人、接...
不强求别人能理解我们,做我们该做的事
我们刚刚提到的不可能都是尽如人意,所以我们也不强求别人能理解我们,我们就做我们该做的事,尽我们的道义,就对了。我们今天不是来求任何事情的,是来圆满自己的德行,来成就我们人生遇到的因缘。我们尽力去成就孩子,成就家庭。我们这一生“捧着一颗心来”...
《弟子规》中的“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、仁爱和平”十二德目
“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、仁爱和平”十二德目中的其他德行,也是从孝道延伸出来的。一个人在家庭当中形成的德行,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所在。我们看父子关系,以前在古代,皇帝叫“君父”,是把孝心自然的转变成忠心,“君子之事亲孝,故忠可移於君”。到学校去读...
居家的生活“忌奢”
“居家”,居家的生活“忌奢”,不可以奢侈浪费,但不能过到什么?“而尤忌啬”,吝啬了。一个人吝啬,另外有一句《增广贤文》的格言说到,“鄙啬之极”,就是一个人吝啬到了极处,“必生奢男”,必生奢儿,就一定会生一个很奢侈的孩子,来把这个家产败光。大...
首先我自己要做对
在这个时代,我们刚刚讲的“先人不善,不识道德,无有语者,殊无怪也”,所以我们常跟大家探讨到在五伦关系里面首先先反求自己,“我先做好”。所谓“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”,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事情,首先我自己要做对。这是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...
《弟子规》“称尊长,勿呼名”是恭敬
《弟子规》里面也提到,“称尊长,勿呼名”,都是在这些日常的生活行为当中,很自然的提起对父母、长辈的恭敬态度,这个恭敬是人本有的。我们在这样的一种家教当中,跟姐姐相处,都是很恭敬自己的姐姐,都是叫大姐、二姐。记得在学校读书的时候,同学有问道,...
《弟子规》要重复的讲,不断重复的讲
现在人没有把父母放在心上,祖宗更不必说了,什么时候想过老师?都忘掉了。不像从前人,父母、师长一生念念不忘,念念不忘就念念想到父母、老师的教训,我们有没有违背。这些都是教育的根,所以现在人难教,我们很清楚、很明白,原因出在哪里清清楚楚。怎么补...
“弃老取幼,家之不祥”将父母放在首位
“弃老取幼,家之不祥”,这个家庭假如都没有想到父母,先想到孩子,那这个家不吉祥。因为孝道传不下去,所有的成人都想著这个孩子,那这个孩子的心态就会觉得,家里面都要为我想,我最大。人家不为他想,他就发脾气,而且成人所有对他的照顾,他慢慢的觉得理...
重视礼节从《弟子规》做起
一般说儒家,治国平天下,自古以来都是以儒家为代表。儒家的根也是孝亲尊师,从“父子有亲”衍出五伦,“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”,这是讲人与人的关系。一个人生长在世间离不开人群,人是社会动物,我们跟一切大众有什么样的关...
义是没有私心
“义者,宜也”,应该这么做。义也是不分彼此,这个是义。甚至于是先人后己,这个是义,没有私心的。在春秋战国时代,刚好有一次齐国的军队要打鲁国,进入了鲁国的领土。刚好这个军队在行军的过程当中,看到前面有一个鲁国的妇女。当然,老百姓看到齐国的军队...
外在的行为都会影响到自己的心境
“墨磨偏,心不端,字不敬,心先病”。其实心行一如,所有我们外在的行为都会影响到自己的心境。我们回想《弟子规》很多的教诲,当我们讲话不恭敬,心就不恭敬。当我们,比方说“长者立,幼勿坐,长者坐,命乃坐;或饮食,或坐走,长者先,幼者后”,这虽然都...
俭者会节制欲望
俭者他会节制欲望,甚至于节俭的人他所形成的是爱惜物品,爱惜别人给他的关心。比方这个衣服是大姐送我的,这个衣服是妹妹送我的,愈穿愈有感情,愈穿愈感恩这些亲戚朋友对他的关心。所以看到每一个物品,都想到他人的恩情,所以愈用愈欢喜。而现在的人他奢侈...
《弟子规》讲“缓揭帘,勿有声”是替人着想与爱护物品
这一段教诲跟孩子做事的能力有关系。第一句提到“缓揭帘,勿有声”。当他在揭帘子的时候,不要造成很大的声响,这就是顾虑到当他在拉帘子的时候,假如声音太大,可能旁边的人正好在看书或者睡觉,就会吵到他人。一个人替人设想的心,就在举手投足当中流露出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