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
> 第15页
《弟子规》教“事非宜,勿轻诺,苟轻诺,进退错”应对之道
“事非宜,勿轻诺,苟轻诺,进退错”。当我们要答应他人的事,也要先三思而后行,不可以轻易答应,到头来自己又做不到,所以“盛喜中勿许人物,盛怒中勿答人书”。当你很生气的时候要不要写信给人家?很可能那时候会意气用事。不可以写信,可不可以打电话?可...
孩子不只会受父母影响,还受老师、同学、朋友的影响
孩子不只会受父母影响,我们注意去看,小朋友读小学以前都说“我爸爸说、我妈妈说”,上了小学以后他最常讲的是“我们老师说”,上了初中以后最常讲的是什么?“我同学说”。上了中学以至于到大学以后,影响孩子的往往是他周围的朋友。那请问我们的孩子教什么...
《弟子规》之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
“唯德学,唯才艺,不如人,当自砺。”“德”是道德,“学”是学问,“才”是才华,“艺”是技艺。我们在道德、学问、才华、技艺上不如人的,我们自己要认真的努力去追赶。这个德,古人讲有五德、有八德。五德包括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,温是温和...
要清楚学生的问题出在哪里才能因材施教
要当一个好老师,真的是要用心,下工夫。不只把这些好的方法要领纳在心中,而且还要非常了解学习者出的问题。这个跟大夫治病一样,大夫治病,他要知道他的病根出在哪;一个老师要教导这个学生,他也要清楚这个学生的问题出在哪里,才能因材施教。  ...
近处不能感动,未有能及远者
所以薰习就非常重要,我们不能为了要做好事,把学习的时间都耽搁掉了。而且学习还得持续学,一天不学,情感、烦恼就上来了,这个都是客观状况。“三日不读书,面目可憎”,我们现在一天不听经、不明理,烦恼就上来了,这个都不能侥幸的。我们没有顾及到这些客...
真正孝顺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更要爱惜自己的德行
我们的身体、我们的德行不单是自己的,也是我们父母的,也是我们孩子的、家人的,也是所有关心我们人的。因为当我们身体不好,除了自己难受以外,可能父母比我们还要著急,亲人比我们还要难受。真正孝顺父母、爱护自己的家人,一定会谨慎的爱惜自...
学习圣教讲话要谨慎,每一句话应该要慎重跟经典相不相应
“今之狂也荡”,这个“荡”就是放荡,没有依据。他讲一些话,他狂妄,可是没有照着正直、没有照着对的道理讲,一堆歪理,又很傲慢。孔子那个时候就感觉,比较狂妄的人,现在话都乱讲。可见得比起以前的人,他的一些缺点愈偏愈厉害了。以前的人,他虽然有缺点...
求学问不要有急于求成的心
“夫物速成则疾亡”,一般的规律,愈快出名的愈快倒下来,因为他抵不了这些名利的时候,就受不了。大家看很多国家都有跳级生有没有?跳级生厉不厉害?我们一提倡跳级,一跳十三岁读大学、十一岁读大学,好厉害。跟这句话违背了,有没有人去调查过,那个跳级生...
义,没有私心
我们昨天谈到“父子有亲”这个部分。我们复习一下,为人父母者首先要思考到,自己的思想价值观能否带给孩子正确的人生方向,活出人生的价值。这是第一点。第二点,我们为人父母对于整个家庭的心态。第一个,要有责任心。对上要知恩报恩,对下承先启后,要教育...
真干要从“毋自欺”下手
真干,首先要从“毋自欺”下手,要打破这一关,修行才有商量的地方。我们不自欺,这个毋自欺当中,刚刚也跟大家讲到《大学》里面说的,“所谓诚其意者”,一个人要让自己所有的意念都是真诚流露,他首先要不自欺才能真诚,不自欺就要“如恶恶臭,如好好色”。...
以得为在人,以失为在己
师长墨宝里讲到,“汤曰:万方有罪,罪在朕躬。庄子曰:以得为在人,以失为在己。然则圣人常受天下之责,而无责人之心,是以终无怨。”最后师长举一个做得很完美的圣人大舜,来给我们效法。所以要学就跟圣人学,来效法舜王。父母这么恶劣对待他,他是“负罪引...
屈志老成 急则可相依
【屈志老成。急则可相依。】“屈志”,是自己可以谦卑恭敬的去敬奉老成之人。有句成语叫老成持重,在很重大的事情,老成之人非常稳,非常有智慧能够去判断。因为老成之人阅历丰富,心地又厚道。这个阅历是有历练,有经验不一定有历练,经验是他经过很多事情,...
当儿子要“君亲师”
大家想一想,当儿子要不要“君亲师”?要啊,父母不对的地方,你要以身作则,用德行感化父母啊。“师”,你要善巧方便的劝父母,“怡吾色,柔吾声”,“亲有过,谏使更”,一样啊。你说同事跟同事,我要当一个好同事,也是“君亲师”。任何的做人做事,我都当...
演练接待客人礼仪
有一次在教这一句“长呼人,即代叫,人不在,己即到”,就教学生接待客人。教完以后,很凑巧,人生常常会有很凑巧的事,都会安排很多情景让你把孩子教好。就有一位阿姨来找他们,来到教室,当电铃响了,所有的小朋友很兴奋,因为他刚好学完可以派上用场,统统...
不知足的人时时都是贫穷的
我们反过来,什么人贫穷?什么人下贱?富的反面是贫,贵的反面是贱。不知足的人,时时都是贫穷的。做的事情没有办法让人尊重,还让人气得牙痒痒的,这个人是最下贱的。你看,为富不仁,都不好好爱护下面的员工,下面的员工怨声载道,这个是下贱的人啊。虽然他...
学问愈好,应该是愈平和、愈平等,绝不是傲慢
人一好面子,人一傲慢,学问就上不去了。而且,我们看这里说到“君子不齿”,其实一个人假如觉得鄙视别人,“你们都比不上我,我才不要跟你们站在一起”,请问这个人是不是君子?他的学问有问题了。所以“学问深时意气平”,一个人学问愈好,他应该是愈平和、...
《弟子规》当中说到“人有短,切莫揭”言语要厚道
在《弟子规》当中说到,“人有短,切莫揭”,《太上感应篇》提到,“不彰人短”,这个都是很重要的态度。因为我们去彰人短了,就伤天地的和气了。总要提醒自己,一言一行是利益这个社会、利益这个天地才好。而我们的言语厚道在给人留余地,不给人难堪,甚至不...
从“缓揭帘,勿有声”引申到其他
我们举一个《弟子规》的句子来看,深入,“缓揭帘,勿有声”,这一句经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?你真正去做,有时候突然在做某一个动作,这个经文就跑出来。我们在“缓揭帘”的时候手脚很轻,为什么要放很轻?因为你在揭帘的时候可能旁边的人在看书,旁边的人在睡...
学《弟子规》淘汰不好的习气
为什么要学《弟子规》?淘汰我们自己无始以来不好的习气,怎样才能学得?我们举一个例子,《弟子规》头一句“父母呼,应勿缓”,这一句能够淘汰我们无始无明的习气。我父母不在,没有父母叫我。这里头最主要的意思,就是一个呼、一个应,父母呼我,马上就答应...
子侄之间,一情不异
王僧虔,携诸子侄到郡。兄子俭,中途得病,僧虔为之废寝食。诸人或慰谕之。僧虔曰:“昔马援,子侄之间,一情不异。邓攸于弟之子,更逾所生。吾怀其心,不异古人。亡兄之嗣,岂宜忽诸?若此儿不救,便当回舟谢职。”兄子寻愈。 (《德育古鉴》) “王僧...
修学一开始不可以随便相信自己的意思
从今天开始,我们形成一个态度,面对一切境缘都要想,假如是三教的圣人,会怎么想?会怎么说?会怎么做?以他们为标准。“取法乎上”,以圣人为标准,最起码这一辈子会契入贤人的境界,“圣与贤,可驯致”。 因为我们...
老师的教导影响孩子一生
诸位老师听到了,现在对我们往后的教学生涯有没有帮助、有没有启发?有啊,“师哉,师哉,桐子之命也”,老师的教导、老师的德行影响一个孩子一生。那您当老师是因为受好老师的影响。这一位黄老师她的素质很好,就是说她遇到逆境的时候,她会化悲愤为力量,这...
《弟子规》讲掌握情绪
有对夫妻结婚六十多年,老先生九十岁,他的晚辈从来没看过他们夫妻吵架,所以非常佩服他们。刚好他们结婚六十多年纪念日的时候,这些晚辈就请教这位老先生,您是怎么样经营夫妻关系?怎么没有红过脸?这老先生就告诉他们,“我们夫妻结婚的时候,共同约定好,...
二十三遍“那是什么?”
刘余莉教授 有一个故事,讲的是一个儿子还很难得,带著他的父亲到公园里去散步,但是这个儿子的心并没有在他的父亲身上,他就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开始看报纸。结果这个父亲就很寂寞,他特别想和儿子交流,...
《弟子规》教“人问谁,对以名,吾与我,不分明”
“人问谁,对以名,吾与我,不分明”。比方说孩子在按电铃的时候,上面的问:请问是谁?小朋友说:我!是我。人家听半天也不知道到底是谁,要让他要报自己的姓名,“我是某某某”,这都是细微的礼仪。我们也常接电话:喂,请问您找哪一位?“你忘...
只在行为当中批判是不厚道
“论人之非,当原其心”,就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做得不妥当的地方,首先先不要执着在那个行为、动作上,很有可能他是善意的,“当原其心”。比方说孩子倒杯茶要来给你喝,结果一不小心给翻了,瞬间我们应该怎么做?“你怎么搞的!”就骂人了。虽然他倒了不是很好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