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第5页

弟子规之生事弊: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

弟子规之生事弊: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
“彼说长,此说短,不关己,莫闲管。”这是“生事弊”。就是虽然我自己不讲,可是别人讲,我怎么样?我不受他的影响,最好是我不要参与,就是连听我都不要听,我就离场、离席就好了。别人在讲东家长、西家短闲话的时候,我们就默默的离开就好,或者是我们借故...

弟子规教要有谨慎的态度

弟子规教要有谨慎的态度
谨慎,在哪些地方谨慎?处处要谨慎。您看《弟子规》从头至尾,都是教谨慎的态度,“非圣书,屏勿视”,谨慎保护这颗心不要受污染,所以看不要乱看,“蔽聪明,坏心志”。听不要乱听,“彼说长,此说短,不关己,莫闲管”;“斗闹场,绝勿近”。只要会污染自己...

老师是孩子的榜样

老师是孩子的榜样
有这样一位老师,她每天都是班级里最早到的人。到校后,她就坐在教室里,认真地看书。之前,学生们有的手拿早餐优哉优哉地边走边吃,有的到教室聊天,等待上课。见老师每天都这么安静认真地读书,孩子们一到教室马上就坐下来,读书。这位老师并不像其他老师那...

弟子规教“事诸兄,如事兄”

弟子规教“事诸兄,如事兄”
“事诸兄”,把对方的兄弟姐妹都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,甚至于晚辈都当作自己的晚辈。那个时候,我在读小学,往往在要缴学费那个时候,因为我母亲她们那边的晚辈,有些家境比较没有那么好,都有可能缴不出学费,我父亲都没等我母亲开口,就主动的:你哪个外甥、...

弟子规里讲的步从容,立端正是什么意思

弟子规里讲的步从容,立端正是什么意思
行住坐卧“步从容,立端正;揖深圆,拜恭敬”,走路的时候要从容,不慌不忙。走路也是修行,也是要在定中,不要走得太快,也不要走得太慢。站立的时候要抬头挺胸,不可以弯腰驼背。我每次讲这句心就发虚了,心一发虚,言语就没有摄受力。不弯腰驼背,才会达到...

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

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
伦理道德让人耻于作恶,这个才是根本解决。“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”,他只是免于罪罚,他没有羞耻心。“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”。而言语确实是很容易造罪业,所以在《无量寿经》当中,身口意三业,口业排第一个提醒,“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...

不要把好的思想给删掉了

不要把好的思想给删掉了
由于自己有成见,有先入为主,所以自己不满意的、不认可的最好都删掉,像他讲的,删成最后自己满意的。这是个大问题,不是小问题。中国几千年留下来的古籍,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传下这么多经典,我们看到不满意的随便把它删掉,删成最后的精华我们来看。结果把...

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

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
我们之前也提到老师是非常重要的。“玉不琢,不成器,人不学,不知义”,“不知道”,都有,《学记》是说“不知道”,《三字经》讲的是“不知义”。所以古代学者常常用一些类似的这些物品,或者一些类似的道理,来互相呼应,来触类旁通。比方《学记》里面就讲...

养不教,父之过,教不严,师之惰

养不教,父之过,教不严,师之惰
好说是非者,实淫盗之媒“好说是非”其实就是泛指不正派的人,常常会动歪脑筋、有邪思的人,都属于这样的人。而我们人成年以后,受朋友的影响最大。孔子有说要交对自己德行有益的朋友,不能教损害自己德行的朋友。你一看到不正派的人,应该懂得敬而远之,我们...

《三字经》人不学,不知义

《三字经》人不学,不知义
刚刚我们讲到的,确实,明白这些道理,人都有善心,但是他的善心要遇到一个好的缘分,他的善就慢慢冒出来了。之前接触这个电影,都是暴力、色情、逞强、见不得人好、自我为中心,我才是英雄,别人不能是英雄,嫉妒心都出来了。所以看到别人好,嫉妒。看到别人...

学习弟子规能提升孩子做事能力

学习弟子规能提升孩子做事能力
现在的孩子自制力不够,所以弟子规中的“谨”一开始“朝起早,夜眠迟;老易至,惜此时”。就是一个人能够生活有规律,绝对不要常常睡懒觉,这也是一个自制力。“对饮食,勿拣则;食适可,勿过则”,所以在饮食方面他也懂得节制,都是在训练一个孩子的自制能力...

诫子书之夫学须静也

诫子书之夫学须静也
【夫学须静也。才须学也】一个人学习要学得好,他一定要能静得下心来。静得下心,读经才能随文入观,才能印在心上。很浮躁了,读再多的东西,入不了心。所以一个人在求学的路上,先要对治一个习气,“为学第一功夫”,要降得浮躁之气,定下来,这样学习才能相...

诫子书之静以修身

诫子书之静以修身
【静以修身】这个“静”,静思、反省。以前有德行的人,他常常会静下来反思自己,就像曾子说的,“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我们看到的,要求自己:在君臣关系当中有没有尽忠?在朋友关系当中有没有守信义?“传不习乎?...

《诫子书》之俭以养德

《诫子书》之俭以养德
【俭以养德】节俭,人就不会纵欲。一个人假如欲望很多,他不可能有德行,他每天就为了这些欲望去追求。比方说,喜欢吃,在上班的时候就想到晚上我要去吃什么,嘴里还在那发抖,怎么还不下班,慢吞吞的。你说他心神不宁。人欲望很多的时候,保证心神不宁。比方...

《诫子书》之非志无以成学

《诫子书》之非志无以成学
【非志无以成学。】所以这个也告诉我们,人一定要好学,吸收别人宝贵的能力、宝贵的经验、宝贵的智慧,这个是有福的人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看得更远。当然,你假如受教,你假如有很远大的志向,人家长辈特别会提携你,会提拔你。因为人家看到你,觉得“孺子可...

《诫子书》之险躁则不能治性

《诫子书》之险躁则不能治性
【险躁则不能治性。】“躁”我们刚刚讲过了,人一急躁了,他学问就上不去了。这个“险”字,我们想到了《中庸》里面讲的,“小人行险以侥幸”,这个“险”就是不踏实,侥幸,草率,来面对经典。比方说《礼记•曲礼》开篇,“傲不可长”,一看,“真的吗?”他...

千字文视频教程讲解

千字文视频教程讲解
天是青黑色的,地是黄色的,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。太阳正了又斜,月亮圆了又缺,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。寒暑循环变换,来了又去,去了又来,秋天收割庄稼,冬天储藏粮食。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在闰年里,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。云气上升遇冷...

千字文的家庭教育

千字文的家庭教育
家庭是维系社会的基础和细胞,天下之本在于家,家齐则民安。中国自古以来,无论是豪门官僚还是庶民百姓,都十分重视家庭建设。为了处理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,维护家庭的和平稳定,古人又特别重视家教。因此可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,父母是子女的第...

扎好根学习千字文

扎好根学习千字文
扎好根本现在我们很多人都是半路出家,没有像古人那样从小扎根,所以必须补课。学习传统文化从哪里开始?就是孝、敬。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就是从孝敬流出来的,这是源头,是承传圣贤教育的大根大本;如果不从孝敬上下功夫,学习就没有根基。所以,我们今天在先修...

读书会分享(四十六)

读书会分享(四十六)
说明:本周学习内容为蔡礼旭老师主讲的「细讲《弟子规》」(蔡礼旭老师2005主讲,编号52-116)第六集,听完讲课后,请诸位老师将自己的心得、经验、感言等以文章方式分享(跟贴)于此贴子之下。此线上的读书会希望有助于个人修学、亲子互动,有利于...

品德从孝悌这两个德行延伸

品德从孝悌这两个德行延伸
我们刚刚讲到“根”,我们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,跟人家有不愉快、摩擦,往往就是我们对父母,很可能在互动当中都有这些情绪产生,从根源要把问题解掉。人“事亲”了,而在家庭里面,又有长辈、又有兄弟,他“敬长”,就在家庭里面养成了孝养父母、尊重师长的态...

俭以养廉

俭以养廉
我们现在看到整个国家最大的的危难,贪污。贪污是结果,原因是什么?不廉洁。不廉洁是结果,原因是什么?不节俭。你看那个源头都会回到俭德,俭以养廉。他一奢侈,他控制不了欲望,他就作奸犯科。大家想一想,现在诈骗集团多不多?很多。原因是什么?不节俭。...

时时刻刻都能用《弟子规》来自我观照

时时刻刻都能用《弟子规》来自我观照
当我们懂得在每句经文当中去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,这样就能“德日进,过日少”。长时薰修,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是求学问的重要方法。而长时是指时时刻刻都能用《弟子规》来自我观照。古人常说,“三日不读书,面目可憎”,古人三天不读书,气质就会受到很大的影...

“平等”是对彼此人格的尊重

“平等”是对彼此人格的尊重
教育的核心在以身作则。我们今天学的每一句经教,每一部经典,我们的态度就是从我开始做起,这就对了,这就是最省力的教育方法。这一次遇到孔老夫子第七十二代的子孙,他们以前也没有读《弟子规》,可是他一接触,很高兴。然后他说道:我虽然没有读过《弟子规...

女儿在讲孝道,她都对我不孝,还讲

女儿在讲孝道,她都对我不孝,还讲
宣传是好的,为什么?因为断了好几代,不讲,没人知道。而且你有时候一宣传,还会遇到一些善根深厚的人,一讲人家就肯自己去做,这个挺好的。可是大部分的人,他还是看着这些推广,“你们怎么做,我们跟着。”那你得带队啊。很多做传统文化弘扬的人,做啊做啊...

读书人要笃志而力行

读书人要笃志而力行
“以之为士。”这个“士”就是读书人,古代称知识分子。假如这一个读圣贤书的人也是不喜欢劳动,不喜欢勤奋,喜欢安逸的话:“则不能笃志而力行。”“笃志”就是很坚定他的目标。其实我们看读书人求功名,进而有一官半职能够去服务教化老百姓。可是很多人考功...

人能弘道

人能弘道
“人能弘道”,不是谁讲的场次多能弘道,这个都要很冷静。那个弘道的人是什么?他是真正经典都做到、力行。像胡小林老师他很用功,他一出来讲学,大家都非常受益。他怎么调伏自己的贪痴慢,人家那是真正一点一滴这样突破过来了。大家一听很感动、很感佩,就效...

五伦融洽落实在生活当中 

五伦融洽落实在生活当中 
汤恩比告诉我们,这是近代专门研究世界文化史的一位大德,英国人,根据他的研究,说人类有历史以来到现在,曾经出现过二十多种文明。很可惜的,大部分都在二、三百年就消失了,甚至于我们一般人根本就不知道有这回事情的发生。这是个专家学者告诉我们的。根据...